答疑解惑
食用菌工厂化生产适应的主要菇种及模式
发布时间:2012-09-07当前国内外实现工厂化生产的食用菌主要有双孢蘑菇、金针菇、真姬菇、杏鲍菇、白灵菇、草菇等,其中工厂化生产历史最长、工艺技术最成熟的是双孢蘑菇,其次是金针菇、真姬菇。
1.双孢蘑菇
西方国家的双孢蘑菇工厂化生产经过60年的发展,已发展成为专业化分工,机械化、自动化作业和智能化控制的高度发达的蘑菇工业。培养料由专业化堆肥公司生产,覆土由专业覆土公司提供,菇场从堆肥公司和覆土公司购买培养料和覆土栽培出菇。
培养料生产系统
蘑菇培养料由大规模集中堆制发酵公司生产,每周生产1000吨以上。以小麦草和禽粪为主要原料,一般经过一次发酵和二次发酵。近年来,一次发酵已从室外翻堆发酵法转向更利于质量控制的室内通气发酵法,培养料二次发酵在集中发酵隧道内进行,经二次发酵的培养料,销售给各地的菇场播种出菇。最近几年,英国、荷兰等国家采用三次发酵–即在隧道内进行集中播种发菌,经集中发菌培养,长满菌丝的培养料,压块后销售给菇场,大大缩短了栽培周期。
栽培出菇系统
欧洲和澳大利亚,机械化操作的床栽系统已代替了劳动密集型塑料袋栽和箱栽系统。如爱尔兰,10年前普遍应用袋栽系统,现在大多已被采用机械化进料和覆土的床栽系统所代替。栽培菇房普遍采用电脑控制系统调控温度、湿度和二氧化碳等环境条件,能很好地控制蘑菇产量和质量。
2.金针菇
金针菇的工厂化栽培于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兴起,发展较为迅速。主要有瓶栽和袋栽两种工厂化生产模式,机械化程度高的工厂化生产企业一般都采用瓶栽系统。瓶栽系统中,拌料、装瓶、搔菌和栽培结束后的挖瓶等均采用机械化作业。已建立起从培养料配制、拌料、装瓶、灭菌、冷却、接种、培养、搔菌、催蕾、抑制、生育、采收到挖瓶一整套标准化生产工艺。袋栽系统不需要挖瓶机等,目前尚没有袋栽搔菌机,因此机械化程度没有瓶栽系统高,投资较瓶栽系统低,但操作用工量较大,产品外观不如瓶栽结实整齐。
福建等地采用再生法袋栽出菇。初次形成的菇蕾通过间歇吹风,让针尖菇蕾失水萎蔫,再移入另一催蕾室,在倒伏菇柄基部重新形成菇蕾的栽培方法。其基本工艺模式是:配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培养-诱导催蕾-通风摧蕾-催蕾再生-驯化-抑蕾-发育-采收。
3.杏鲍菇
杏鲍菇人工栽培研究起始于法国、意大利和印度。日本于上世纪90年代实现商品性工厂化生产。杏鲍菇工厂化生产比双孢蘑菇和金针菇迟,发展时间不长,其工艺技术尚未成熟和完善。
其基本工艺模式是:配料-装瓶-灭菌-自动化接种-发菌培养-后熟培养-搔菌-催蕾-育菇-采收。
国内大多采用袋栽方式进行工厂化周年生产,其基本工艺模式是:配料-装袋-灭菌-接种-发菌培养-催蕾-育菇-采收。
4.真姬菇
真姬菇栽培也有瓶栽和袋栽二种方式。其基本工艺模式是:配料-装瓶-灭菌-自动化接种-发菌培养-后熟培养-搔菌-催蕾-育菇-采收。
(绿富食用菌培训基地整理)
学习食用菌技术电话/微信:18134707011,了解食用菌培训课程
- 上一篇: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的主要配套硬件与软件
- 下一篇:食用菌工厂化生产主要特点分析